生产力曲线:职业兴衰的第一性原则

AI技术在不断推动技能更替,如何把握人才战略与发展?StrategyLogic提出生产力曲线,帮助企业、创业者与个人清晰地理解职业的演进规律,制定发展策略。

陈加兴
陈加兴

StrategyLogic创始人

为什么某些职业历久弥新(如医生),而另一些迅速消亡(如打字员)?

为什么程序员薪资差异悬殊(从月薪5K到年薪500万)?

StrategyLogic生产力曲线揭示答案:职业生命周期取决于知识、技能、技术三者的叠加影响。

AI与技术应用在不断推动职业的更替,如何准确把握人才战略与个人发展,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基于这一背景,StrategyLogic推出了“生产力曲线”这一全新的分析框架,作为事实模型V2.0设计基础,帮助企业、创业者与个人清晰地理解职业的演进规律,制定发展策略。

灯下找钥匙:战略为什么通向盲区?

从自我强化到群体强化,无法穿越周期的系统最终走向衰亡。

在营销领域有著名的“营销短视症”,指营销部门仅仅关注当下市场上热卖的产品并大举投入,却未曾预料到很快会退潮。

以最近火爆的拉布布为例,拉布布是因为呲牙裂嘴受欢迎吗?泡泡玛特是因为盲盒而受欢迎吗?是不是可以模仿这一产品和商业模式呢?

作为资深手办玩家,我负责任地告诉你:在泡泡玛特火起来之前,手办在日本就已经很火了。曾经有一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:《你绝对不知道日本现在最流行的商品》,里面展示了各种可以装饰办公桌、组装成为各种场景、大小不超过手掌的手办小玩意。

泡泡玛特,抓住了“早期信号”。

所谓盲盒,80年代吃过校园小零食的都有印象,很多时候我们买一包零食,不是因为想吃,而是里面有一个小玩具/卡片。精明的商家把一套拆开,随机放到零食包里,比如4张卡片为一套,你得买10几包才可能集齐。

没有过这种消费体验的群体,会真正理解购买者的消费动机么?

当个体的选择和偏好,在群体中会形成强化循环时——每个人都会持续选择相似的信号来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,对新兴信号选择主动忽视。 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中,它导致了战略盲区的产生。对企业人才战略和个人职业发展来说,偏重技能及技能熟练度,正是人才短视症和战略盲区的体现。

生产力曲线:职业兴衰的四阶段

技能水平,是职业生产力巅峰阶段的表现因素,而非贯穿职业生命周期的关键影响因素。

StrategyLogic 生产力曲线刻画了职业与职能的发展轨迹,揭示其与知识、技能及技术演进的内在动态关系。

该曲线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:

  • 知识兴起期:新领域诞生、技能原始。新领域知识的发现催生新职业,技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,人才规模较小。例如:2010年前数据科学家出现时,仅少数会编程的博士生熟练掌握机器学习。
  • 技能成熟期:方法论标准化、人才规模化。标准和技能体系逐渐形成,可复用和传承的技能推动大量人才涌入,职业结构日趋清晰。例如:2014年后Python数据分析培训泛滥,初级分析师供给过剩。
  • 生产力巅峰期:最佳实践者垄断市场价值。职业达到最大价值贡献,核心人才主导市场,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,实现生产力极大提升。例如:顶级AI研究员年薪千万,调参工程师内卷严重。
  • 更替衰退期:技术替代或知识过时。随着新知识和技术的出现,旧有技能和职业需求减少,面临转型升级或消亡的重大挑战。例如:Cobol程序员已成上古追忆。

这条曲线不仅是对职业生命周期的科学总结,更是指导企业战略调整、市场把握机遇、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有力工具。

生产力曲线的应用

企业管理:重构人才战略

通过评估新兴知识和技术对组织结构与价值链的冲击,精准规划人才培养和职能转型,提升企业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。生产力曲线打破传统基于单一技能的评价体系,形成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管理视角。

  • HR:用曲线定位企业内岗位阶段,如基础财务核算(阶段4)应自动化,商业分析师(阶段3)需高薪保留。在阶段1提前储备人才,如招聘“AI合规专员”。
  • 高管层:投资阶段2的技能,发展市场垄断型生产力,剥离阶段4的业务。

市场创新:发现技术红利窗口

利用生产力曲线透视技术带来的新兴职业和岗位机会,指导产品与服务创新,精准捕捉市场趋势,避免被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所淘汰。

  • 创业者:阶段1是蓝海市场,如:2024年的AI Agent训练师;阶段3可做垂直优化,如:为巅峰阶段职业提供工具,如程序员AI辅助工具。

职业发展:选择 > 努力

通过对职业所处生产力曲线阶段的准确把握,支持个体主动规划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路径,增强职业韧性,把握未来发展方向。

  • 择业:选择阶段2-3的职业。
  • 转型:在阶段4前跃迁,如:传统运维到云原生工程师。

提示:职业的“安全期”只在2-3阶段,阶段1需冒险,阶段4需撤离。

案例剖析:开发者生产力曲线

软件开发者群体是技术演进最明显的职业代表。从早期单一的应用开发到移动端的崛起,再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新兴岗位,开发者职业正经历着典型的生产力曲线演进。

开发者职业四十年演进史

阶段 代表性技术 生产力特征 薪资特征
知识兴起 C语言、关系型数据库 极客主导、无标准 稀缺性溢价
技能成熟 Java、Web框架 培训标准化、“码农”规模化 均值回归
生产力巅峰 分布式系统、数字技术、人工智能 顶级架构师效率百倍于初级编码员 头部效应
更替衰退 Cobol、jQuery 低技能开发者被AI工具替代 薪资下滑

借助“生产力曲线”,开发者不仅能洞悉自身职业当前阶段,还能借助平台数据及工具,科学规划未来技能和角色转型。

2025年开发者如何破局?

  • 阶段1机会:AI-Native开发(如LLM上下文工程设计)
  • 阶段3高地:掌握系统级能力(如GPU集群优化)
  • 阶段4雷区:逃离前端切图或CRUD屎山工程师

预告:事实模型V2.0

生产力曲线底座即将升级

为支持准确、精细化的生产力曲线分析,我们即将发布StrategyLogic事实模型V2.0版本。本次升级将重点丰富开发者职能的数据维度,融合领域知识、技能成熟度、生产力表现与技术更替速率,打造动态、可量化的分析模型。

职业的本质,是知识、技能与技术的生产函数。生产力曲线,就是你的职业GPS。

企业用它避开人才断崖,创业者用它捕捉技术红利,个人用它逆袭职场。

一个问题给你思考:你的职业,现在处于曲线的哪个阶段?